穩定的焦慮:事業單位人員的去留抉擇
事業單位就像一座圍城,城外人想進去,城里人卻羨慕“外面的世界真精彩”。想有所成就,在事業單位真的很難實現:能力上過得去,人際關系卻難以打開局面;混個溫飽養家糊口倒還成,但想要賺大錢掌點權難如登天;想要放棄,看看這旱澇保收的福利和雷都打不動的穩定,難以割舍……這樣的“甜蜜”讓人憂傷,這樣的穩定讓人焦慮,一眼就看到頭的職場生涯,沒一點勁頭可拼搏可爭取了,仿佛離退休也不遠了。今年國家政策鼓勵萬眾創新,全民創業,讓很多體制內的年輕人的心又癢了起來。事業單位人員的發展,走?還是留?是個問題!
案例:公務員工作像雞肋,不甘心卻又舍不得
劉子健(化名),2009年畢業于哈爾濱一所知名理工大學。作為學霸的他,在校期間考上了公務員并成功入職。但是6年過去,他的困惑越來越多。“當初考公務員是因為那時候公務員特別火,基本我身邊的每一個同學都參與過,我頭腦一熱也就加入‘國考大軍’了。剛入職時它的高福利與認可度也讓我一度很滿足,但是成天做事務性的工作磨掉了我內心的激情,緩慢的發展期也讓我等不及。快到30了,我感覺晉升到科長仿佛都遙遙無期。我心里一直有干一番事業的夢想,我周圍有很多同學朋友事業做得熱火朝天,雖然辛苦但也樂在其中。想重新來過但是不想當初拼命的努力付諸東流,也有些放不下;不放棄又怕這輩子渾渾噩噩過去了。怎么抉擇我很糾結。”劉先生帶著這樣的困惑走進了向陽生涯職業規劃中心。
職業規劃專家分析:從門外向內看總會看不全
職業規劃師龐博分析: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生涯教育從小學高年級就開始做起,學生對自己將要從事的工作很清楚。國內由于職業規劃起步較晚,高校學生在選擇工作時普遍迷茫,很多人都會遵從社會的職業價值觀導向。但是選擇一份工作要考慮多種因素,只參考外界的聲音很難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。幾年前,公務員大熱,莘莘學子紛紛涌入,形成了“國考一代”。但是其中很多人沒有重視自己內心的聲音,加上對公務員的片面理解,往往在工作幾年后,出現人職不匹配的痛苦。本來年輕的他們,卻充滿了暮氣。不僅是公務員系統,在事業單位也存在很多這樣的“大齡年輕人”。去與留是他們最大的糾結。
解決方法:遵從內心的聲音最重要,但也不能忽視外部的條件向陽生涯職業規劃師龐博提到,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很多,最重要的是聽從內心對某類職業的呼喚。對喜歡做常規事務類工作的,追求物理空間穩定的,希望旱澇保收、朝九晚五生活的人士來說,進入事業單位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。但是渴望自由,追求專業上的提升,自我成就動機強,喜愛創新挑戰的人士,事業單位可能就是他們的墳墓。所以在做選擇之前,先問問自己追求什么,最重視什么。
在審視內心之后,已經有了大致的判斷。但是在做出決定之前,還要從兩方面考慮是否具備相應的條件。一方面我們可以總結自己過往的經歷,知識技能,優勢等內在因素,看看這些因素是否對今后事業發展有助力。一方面我們還要考慮外部機會,看經濟環境、政策、掌握的人脈是否能提供持續發展的平臺。在綜合考慮之后,做出一個正確、符合自己的選擇很容易。
最后,職業規劃師龐博還建議:個人的角度難免片面,建立在自我分析的基礎上,還可以參考周圍家人、朋友與職業規劃師的專業意見。
(來源:搜狐媒體平臺 文:向陽生涯)